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红绿思政”的生态哲学范式及实现路径
DOI: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4.884Keywords:
新农科, 涉农高校, 红绿思政, 生态哲学Abstract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红绿思政”生态哲学范式,是深化思政教育改革、服务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战略的关键举措。当前,部分高校通过校地共建红绿实践基地,初步实现红色基因与绿色理念的课程融合,但仍存在学科壁垒突出、实践教学浅表化、资源协同不足等问题。对此,建议以“学科交叉-实践深化-数字赋能-多元协同”为路径,构建“红色文化+生态哲学”跨学科课程群,设计“红绿融合”劳动教育项目,开发红色文化沉浸式传播与生态技术模拟实训,完善“高校-政府-乡村-企业”共建机制,打造红绿思政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生态。
References
吴丹.进一步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24-11-03.
胡一笑,董军.剖判与镜鉴:阿伦·奈斯深层生态学论要[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3,33(01):33-38.
李瑞芬.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21.
宋昌素,王育哲.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述评[J/OL].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5,(01):138-144.
谢慧敏.新质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意蕴探究[J].探求,2025,(01):45-53.
程淑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绿色乡村发展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4,4(24):91-94.
王宽.论“尊重自然”的证明——基于西方生态伦理与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的比较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04):8-13.
王文英.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2(06):31-34.
张颖.耕读传家:论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遗产保护活化的文化逻辑[J].贵州社会科学,2019,(05):68-73.
石婷婷.天府农耕文化载体研究[J]. 长江丛刊,2022(22):7-9.
石婷婷.耕读教育融入成都涉农专业大学生德育研究[J]. 模型世界,2023(3):119-121.
彭琼琼.新时代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4,41(09):121-128.
王晖.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欧婷婷.产业转型背景下川西林盘聚落空间重构研究——以成都市崇州市三个村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合肥市人民政府.美丽中国,共建共治共享——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乡村规划).昆明理工大学;,2024:13.
程雅妮,徐春英.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服务川西林盘保护与建设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4,30(06):86-89.
郭晓鸣,董欢.崇州市建设“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的战略构想与建设进路[J].粮食问题研究,2024,(06):18-21+56.
董小红,胡旭,康锦谦.绿水青山在“天府”[N].新华每日电讯,2024-11-26(004).
靳婷,朱玉磊,杨莹.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5,5(01):159-162.
张玲,傅琼.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养大学生强农兴农使命的价值及策略[J].北京青年研究,2023,32(03):101-107.
李姣.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深化耕读教育的路径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5,5(02):157-160.
孙雪敏,朱革,宋致远.新农科视域下大学生爱农情怀培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J].高教论坛,2024,(10):82-85.
Downloads
Published
How to Cite
Issue
Section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石婷婷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