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艺术交融的共同体叙事实践——以《刘海砍樵》音乐与服饰的文化互鉴为例
DOI: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9.1394关键词:
艺术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刘海砍樵》, 音乐人类学, 服饰符号学摘要
《刘海砍樵》作为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其音乐与服饰设计中蕴含着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基因。本文通过音乐形态学分析与服饰符号学阐释,揭示该剧在汉族戏曲传统基础上对苗族、土家族、侗族艺术元素的创造性转化路径。研究表明:在音乐层面,通过曲式结构的跨民族调式融合、节奏型态的山地文化转译及乐器配置的象征性重构,实现了听觉维度的文化认同;在服饰层面,以图腾符号的视觉整合、色彩美学的族群对话及服饰功能的仪式化再造,形塑了“多元一体” 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审美意象。这一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艺术互鉴-情感共鸣-价值共生”的可行范式。
参考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J].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4):1-19.
Mead G H.Mind, Self, and Societ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4.
骆书蔷.长沙花鼓戏的艺术特色与发展探析——以《刘海砍樵》为例[J].时代报告(奔流),2022,(06):31-33.
张佳硕.初探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分解与重铸——以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为例[J].北方音乐,2018,38(20):50+52.
《歌唱美丽的家乡》(苗族飞歌)[Z]. 贵州苗族民歌,吉聿制谱,1950s.
《锦鸡出山》(土家族打溜子)[Z]. 湘西土家族传统打击乐,1953 年整理版.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新版《刘海砍樵》器乐编排方案 [Z]. 内部演出资料,2016.
李海萌,陈燕华.《天门狐仙》: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J]. 艺术评论,2025 (5):45-52.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M]. 商务印书馆,1981.
杨正文。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 [M].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刘海砍樵传说(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Z]. 申报文本,2006.
何治国。我的父亲何冬保与《刘海砍樵》[J]. 湖南文史,2012 (3):62-65.
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时代传统文化在民间交流中的保护与发扬 [EB/OL].(2024-07-24)[2025-05-29].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7/t20240724_5766639.shtml
《天门狐仙 —— 新刘海砍樵》实景演出 [Z]. 张家界魅力湘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2009.
Downloads
已出版
引用
期次
栏目
版权声明
Copyright (c) 2025 全涛 (Co-Authors); 袁小龙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刊© 2025 已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