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邦本:苏轼廉政思想的社会治理意义

作者

  • 刘欣琛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技师教育学院,成都新质教育创新研究中心

DOI: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9.1358

关键词:

苏轼, 廉政思想, 社会治理

摘要

苏轼廉政思想主要包括清正廉洁、崇俭黜奢、去谀务实和抑苛恤民。在清正廉洁方面,苏轼认为官员应拒绝贪污腐败;在崇俭黜奢方面,主张节俭生活、反对奢侈,提倡“寓物而不留物”;在去谀务实方面,批判官员谄媚上级的行为;在抑苛恤民方面,反对朝廷和管理剥削百姓,主张减轻他们负担。在这四方面中,清正廉洁是崇俭黜奢、去谀务实的思想根基,崇俭黜奢是清正廉洁在生活作风上的具体表现,去谀务实是清正廉洁和崇俭黜奢在政治实践上的体现,三者最终又落脚于抑苛恤民,以民为本。苏轼廉政思想对构建高效官僚体系、匡正官场奢侈之风、合理落实朝廷政策及减轻民众负担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从而促进地方社会的有效治理。

参考

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19。

贾芳芳.宋代地方政治[D].保定: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9.

张志烈等主编.苏轼全集校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3册)[M].成都:巴蜀书社,1990:311.

陆心源.宋史翼[M].北京:中华书局,1991:68.

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78.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7:656.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周必大.玉堂杂记校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9.

任松峰.儒家廉德思想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48.

黄淮撰,杨士奇辑.历代名臣奏议,明永乐十四年内府刻本.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上中华书局,1985.

韦正春.苏轼史评论[J].惠州学院学报,2020(1):81.

司马光.司马光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漆侠.漆侠全集(第8卷)[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145).

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第18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张邦基.墨庄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欧阳修.欧阳修集编年笺注2[M].成都:巴蜀书社,2007:205.

Downloads

已出版

2025-10-03

引用

刘欣琛. (2025). 民为邦本:苏轼廉政思想的社会治理意义.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刊, 1(9), 77–82.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9.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