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体与客体之间:《静安庄》的通感隐喻及其建筑
DOI: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5.974Keywords:
《静安庄》, 主体, 客体, 通感隐喻, “异托邦”建筑Abstract
翟永明的长诗《静安庄》以通感与通感隐喻为核心手法,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感知方式与认知图式。诗中通过“复合通感”将多种感官体验交织,形成“粗暴”的感官混淆,既扩展了诗歌张力,也隐喻了现实世界的复杂状态。感官描写涵盖听觉、视觉、触觉等,主体隐去的同时,知觉却蔓延至客体,形成“他者的知觉”,构建出主客体互通的诗意空间。通感手法不仅作为修辞技巧,更成为认知机制与氛围营造方式,通过“特征转移”“情动生成”“知觉跳跃”等规则,赋予语言以建筑性。诗中的“静安庄”既是地理空间,也是福柯笔下的“异托邦”,通过通感颠覆现实,在语言的混乱中重构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世界。最终,通感隐喻成为连接现实与诗性世界的桥梁,呈现女性主体在隐退中感知并重塑现实的独特力量。
References
錢锺书.通感[J].文学评论,1962,(01):13-17.
汪少华,徐健.通感与概念隐喻[J].外语学刊,2002,(03):91-94+112.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德]格诺特·波默,贾红雨译.气氛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76,147,84.
翟永明.潜水艇的悲伤:翟永明集1983-2014[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年:31,32,33,41,36,40,35,34,42,36,43,265,38,45,48.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编.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M].商务印书馆:中国图书书目数据库,1998:210.
翟永明.女人[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年:55,56.
段从学.《乡村茶馆》与翟永明的生存建筑学[J].文艺争鸣.2016,(12):84-98.
[德]韩炳哲,吴琼译.消失的他者[M].北京:中信集团出版社,2019年:59.
[英]T·S·艾略特,张炽恒译.《荒原》[M].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1.
格里高利·塞格沃斯,梅利莎·格雷格,李婷文.情动理论导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4):20-29.
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62.
Day S. Synaesthesia and synaesthetic metaphors[J]. Psyche, 1996(2):32.
杨玉成著.奥斯汀:语言现象学与哲学[M].商务印书馆,2002:104.
[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151.
翟永明.《女儿墙:翟永明散文》[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0年:46.
[挪]诺伯格·舒尔兹著,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19.
[法]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著,莫伟民译.词与物[M].上海三联书店,2001:5.
[美]福柯等著,周宪译.激进的美学锋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9.
Downloads
Published
How to Cite
Issue
Section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钱亮帆; 魏美如 (Co-Authors)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