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杉菜”:网络哀悼空间的集体记忆建构研究 ——以台湾地区艺人大S粉丝为样本
PDF (简体中文)

Keywords

网络哀悼
集体记忆
台湾艺人大S
新浪微博
网络舆论

How to Cite

陈栩樊, & 王俊. (2025). “永远的杉菜”:网络哀悼空间的集体记忆建构研究 ——以台湾地区艺人大S粉丝为样本.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刊, 1(2), 360–365.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2.642

Abstract

社交媒体所搭建的数字空间逐渐成为超越时空限制的纪念场所,投身其中的致哀人群正凝聚成情感与思想的“集体记忆”。近期,中国台湾艺人徐熙媛(大S)因病离世的消息震惊华语世界。作为风靡两岸三地的偶像,大S为世人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其生命定格于48岁,却引发了一场跨越个体与群体的精神震荡。本研究以大S粉丝群体为样本,试图探寻网络哀悼中集体记忆空间的搭建过程,以及当下台湾大众流行文化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粉丝们通过仪式习惯、隔空对话、固定纪念三种方式自发地进行哀悼表达,展现出致哀群体独特的心理表达和身份认同。此过程亦催生了共同体的自觉意识,进一步推动集体记忆的建构。在网络舆论愈加撕裂的当下,借由对大S的追思,进行反思总结,怀念是为了更好地迈向未来。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2.642
PDF (简体中文)

References

常江,何仁亿.约翰·杜伦·彼得斯:传播研究应当超越经验——传播学的技术史视角与人文思想传统[J].新闻界,2018(6):7.

赵敏秀.新媒体反转新闻集体记忆的建构路径[J].青年记者,2018(2):2.

邵鹏,王晟,应恩挺.网络哀悼的赋权效应:社交媒体哀悼空间的话语实践与权力博弈[J].传播与社会学,2024(70):115–151.

陈中雨.自然媒介,技术媒介与“媒介即基础设施”——以彼得斯的《奇云:基础媒介哲学》为例[J].未来传播,129(03):69-76+114.

常江,朱思垒.从主动受众到情感公众:介入性新闻的技术缘起与文化阐释[J].新闻界,2023(8):4-13.

蔡骐.网络与粉丝文化的发展[J].国际新闻界, 2009(7):5.

蔡骐,黄瑶瑛.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J].新闻记者,2011(8):6.

林鹤玲,郑陆霖.台湾社会运动网路经验:一个探索性的分析[J].台湾社会学刊,2001(25):111-156.

唐丝蜜.仪式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实践研究——基于湘西苗族鼓文化节的考察[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48-162.

尹倩.数字人文视域下文学存在方式的重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2(2):96-112.

张晓辉,孙菁苓.对虚拟AI言说:用户对聊天机器人的情感联系探析——以软件Replika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9):125.

李逍.哀悼表达、影像生产与话语建构[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2023:27.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陈栩梵, 王 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