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史视野下的孙中山研究——评《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PDF (简体中文)

Keywords

《崇拜与记忆》
记忆史
孙中山
建构

How to Cite

罗嫣, & 谭洁. (2025). 记忆史视野下的孙中山研究——评《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刊, 1(2), 344–347.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2.630

Abstract

20世纪70年代,新文化史在西方兴起,并呈蔚为大观之势。新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界受此影响,产生一批新文化史研究成果。陈蕴茜于2009年出版的《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一书是运用历史记忆理论研究中国近代史问题的一部力作。陈著从记忆视角出发,结合象征符号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对后孙中山时代进行考察,探究政治权力、社会记忆与孙中山崇拜生成的内在关联,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记忆作为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更需以较长时段视角加以审视、考察,特别是注重底层人物的声音,由此才能推动记忆史研究走向深入。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2.630
PDF (简体中文)

References

杨华.二十年来新文化史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影响及实践[J].史学月刊,2022,(4):116.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5.

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7.

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61.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49.

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5.

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2.

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2.

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80.

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49.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7.

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559.

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584.

陈恒、耿相.新史学:新文化史第四辑[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155.

王笛.西方新文化史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J].历史研究,2020,(4):23.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杜继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71.

参见牛保秀.八十年来中共纪念话语中的白求恩形象[J].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21,(1).

郭若平.中共纪念史研究的学理省思[J].党史研究与教学,2022,(2):15.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罗嫣, 谭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