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现代性的危机:本·奥克瑞《饥饿的路》中的“荒原”
DOI: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2.549Keywords:
荒原意象, 现代性危机, 后殖民生态批评, 魔幻现实主义Abstract
摘要:本·奥克瑞的《饥饿的路》通过“荒原”意象的跨文化重构,揭示了非洲后殖民现代性危机的三重维度:认同的断裂、民族国家如今的悖论与生态殖民主义的悲剧。全文以TS艾略特的《荒原》为背叛系,解析奥克瑞如何将西方现代主义象征体系转化为非洲本土重构工具,通过魔幻主义手法呈现“荒原”在非洲语境中的新内涵——既是对殖民性现代性暴力(如资源掠夺、文化异化)的批判,亦暗含通过传统灵性维度实现文化疗愈的可能。研究指出,奥克瑞的“荒原”书写超越了后殖民文学常见的反抗范式,在全球化语境中为非洲现代性提供了兼具在地性与普遍性的文学认知。
基金项目:2024年四川外国语大学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名称:本·奥克瑞“阿比库三部曲”中女性形象的马克思主义转向(项目编号:SISU2024XK082)
References
Orbach, Susie. Hunger Strike: The Anorectic’s Struggle as a Metaphor for Our Age[M]. New York: Norton.1993.
本·奥克瑞.饥饿的路[M]. 王维东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3.
吉登斯, 安东尼.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社会中的自我与身份[M]. 赵旭东、方文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吉登斯·安东尼. 民族国家与暴力[M]. 赵晓力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王丙珍. 西方美学范畴的历史演变及文化意义 [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 (05): 179-180.
张兴. 现代主义的象征与隐喻——读艾略特的《荒原》 [J]. 青年文学家, 2024, (24): 177-179
Downloads
Published
How to Cite
Issue
Section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蓝婷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