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冯梦龙创作“三言”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普通民众,他在篇目的编排当中采用了对应原则,即每两卷 题目成对偶句,内容互相补充呼应。其中,《警世通言》第十五回与第十六回补充呼应,共同表现了“志 诚”的主题。“志诚”在境界层面表现为“静无动有”,在内容层面表现为“忠信”“忠孝”,这两个层 面共同构建了普通民众的的核心伦理道德观与行为准则。此外,《小夫人金钱赠年少》与《金瓶梅》处于 相同的文化环境以及共时的话语空间,文本存在着相互交叉、渗透的现象,具有互文性。
References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曾运乾,黄曙辉点校.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汉)许慎著;汤可敬译注.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23.
周才庶.孟子“以意逆志”论的阐释[J].孔子研究,2009,(06):48 - 54.
金良年译.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元)王实甫注;张燕瑾校注: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
(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4.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朱汉民.忠孝道德与臣民精神——中国传统臣民文化分析[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涂秀虹.从“三言”看冯梦龙的贡献[J].明清小说研究,1997,(01):102 - 113.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19 - 30.
李桂奎.《金瓶梅》与“三言”之“互文性”及相关悬疑破解[J].明清小说研究,2016,(01):15 - 30.
(明)兰陵笑笑生著;陶慕宁校注;宁宗一审定.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赵千慧, 孟祥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