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残”与“神全”:《红楼梦》僧道形象的宗教象征与三教合流的文化实践
PDF (简体中文)

Keywords

《红楼梦》;僧道形象;形残神全;三教合流;宗教象征

How to Cite

刘卓仁. (2025). 形残”与“神全”:《红楼梦》僧道形象的宗教象征与三教合流的文化实践.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刊, 1(1), 177–184.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1.462

Abstract

在《红楼梦》中,僧道形象不仅承载着宗教的象征意义,更通过“形残神全”的悖论性构建,对儒家礼教秩序及其身体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儒家传统强调身体的完整性与道德秩序的统一性,而原著中的癞头和尚与跛足道士则以身体的残缺颠覆了世俗的认知,体现了佛道智慧对儒家价值观的挑战。同时,原著通过通灵宝玉、太虚幻境等叙事策略,模糊了佛、道、儒三者的界限,呈现了清代三教合流的思想趋势。僧道形象不仅在个体层面引导人物走向救赎,也在象征层面构建了一种超越儒释道之争的精神体系。贾宝玉“中举”与“出家”的结局,既反映了三教在哲学层面的整合,又揭示了清代文人在儒家理想与佛道超脱之间的精神撕裂。《红楼梦》借“形残神全”这一文学策略,在宗教、伦理、哲学层面实现了一种超越性整合,使其成为清代三教合流的文学典范。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1.462
PDF (简体中文)

References

孔子. 孝经. 陈鼓应校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戴圣. 礼记. 校释: 杨天宇[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清廷. 大清会典[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8(影印乾隆六年版)。

清廷. 大清律例[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影印乾隆六年版)。

清廷. 礼部则例[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8(影印清代原本)。

袁黄. 了凡四训[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杨儒宾. 儒家身体观[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卜正民. 明代的社会与国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老子. 道德经. 郭庆藩集释[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吴谦. 医宗金鉴[M]. 清代。

陈士铎. 相理衡真[M]. 清代。

列维纳斯,伊曼纽尔. 2016. 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 朱刚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福柯,米歇尔. 2001. 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 刘北成、杨远婴译[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周祖譔评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鸠摩罗什译. 维摩诘经[M]. 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庄周. 庄子集释. 郭庆藩注[M]. 北京:中华书局, 1961。

御选语录. 清圣祖康熙编.[M]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王汎森. 2014.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修订版)[M].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M]. 第1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鸠摩罗什. 2012. 金刚经:译注本. 陈秋平、尚荣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余英时. 2002.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刘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