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人工智能不具有独立创作主体地位,预设结论并进行错误论证是引起人工智能独立创作地位之争的弊病所在。回归社会分析:在生产维度,创作主体是创造人类文明的自然人;人工智能的算力强度尚未达到人类智能水平、算法运行区别于人脑意识活动,不符合人类智性要求。在交往维度,创作主体是具备特定人格的社会人;以法律人格的历史演进为线索,人工智能不具备创作主体的法律人格因素,其智能与人类的自由意志不同,不符合独立人格要求。在伦理维度,创作主体是遵守伦理秩序的理性人;将人工智能拟制为创作主体有悖人类伦理,可能挑战人类创作主体的权威性和作品的影响力,忽视人类价值判断和劳动贡献。
References
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I(总则)[M].解亘,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徐国栋.从身份到理性——现代民法中的行为能力制度沿革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04):64-73.
熊敏瑞.自然人行为能力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2.
[英]玛格丽特·博登.人工智能的本质与未来[M].孙诗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何立民.人工智能系统智能生成机理探索之六从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20,20(08):87-89.
J. Searle.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J].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80.
DeCharms, R.Personal causation[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刘宪权.人工智能时代的“内忧”“外患”与刑事责任[J].东方法学,2018,(01):134-142.
Daniel C. Dennett.Consciousness Explained[M].Back Bay Books,1992.
郭壬癸.认识论视域下人工智能著作权主体适格性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145-154.
马俊驹.从身份人格到伦理人格——论个人法律人格基础的历史演变[J].湖南社会科学,2005,(06):44-49.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等.古代社会[M].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孙聪聪.人格作为法律主体的伦理与技术——基于历史进路的考察[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03):80-85.
房绍坤,林广会.人工智能民事主体适格性之辨思[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5):64-72+191.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贺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胡平仁.法律主体新论[J].甘肃社会科学,2023,(06):111-127.
张凌寒.算法权力的兴起、异化及法律规制[J].法商研究,2019,36(04):63-75.
赵万一.机器人的法律主体地位辨析——兼谈对机器人进行法律规制的基本要求[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147-167.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刘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