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出南洋的多种颜色” ——从老舍《小坡的生日》看新加坡多民族社会
PDF (简体中文)

Keywords

老舍;《小坡的生日》;新加坡;多民族社群;中国文学

How to Cite

刘梓琳, 徐明月, & 罗鸿海. (2025). “托出南洋的多种颜色” ——从老舍《小坡的生日》看新加坡多民族社会.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刊, 1(1), 55–61.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1.422

Abstract

作为老舍的东南亚主题小说,《小坡的生日》在面世之初就得到较多关注。关于《小坡的生日》中“民族”主题的讨论,自21世纪初就有海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小坡的生日》涉及华人、印度人、马来人与“阿剌伯人”四个族群,折射出近代新加坡的多元民族社群景观。本文结合不同族群相关的研究与基本史实,以此思考中国文学中“文”“史”之间的关系。

 

项目情况: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一般项目“《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马来文版)”(项目号:23WZSB029)阶段性成果。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1.422
PDF (简体中文)

References

小坡的生日出版[N].时事新报,1934-6-11.

朴园.书报评介:小坡的生日[N].清华周刊,1935(7/8).

郑家瑗.读《小坡的生日》[N].申报,1946-7-4.

张宗顺.浅谈《小坡的生日》的儿童情趣[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1985(1).

曾广灿.老舍研究在日本和南洋[J].社会科学战线,1996(6).

王润华.华文后殖民文学——中国、东南亚的个案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英)齐亚乌丁·萨达尔著.东方主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马雪峰 苏敏译,2005.

朱崇科.后殖民老舍:洞见或偏执?——以《二马》和《小坡的生日》为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罗克凌.后殖民误读:老舍《小坡的生日》新释[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汪鲸.适彼叻土: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新加坡华人族群[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老舍.小坡的生日(1-6)[N].小说月报,1931(22-1).

柯木林主编.新加坡华人通史(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柯木林主编.新加坡华人通史(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Vineeta Sinha.Unpacking the Labels “Hindu” and “Hinduism” in Singapore[J].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1997(25-2).

老舍.小坡的生日(7-10)[N].小说月报,1931(22-2).

John Miksic.Singapore and the Silk Road of the Sea, 1300–1800[M].Singapore: NUS Press,2013.

(英)理查德·温斯泰德.马来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姚梓良译,1974.年9月,第399页。

老舍.小坡的生日(11-14)[N].小说月报,1931(22-3).

老舍.小坡的生日[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7.

马欢著.冯承钧校.瀛涯胜览校注[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9.年1月,第64页。

(马来亚)阿都拉·蒙西.阿都拉传[M].吉隆坡:热带出版社,1998.年7月,第3~4页。

周南京.关于巴人的印尼历史著作[J].东南亚纵横,1991(2).

(印度)苏尼尔·阿姆瑞斯.横渡孟加拉湾:自然的暴怒和移民的财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刘梓琳; 徐明月, 罗鸿海 (Co-Auth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