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张力中对话 ——评韦伯《儒教与道教》的宗教社会学方法论
DOI: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8.1258Keywords:
马克斯・韦伯, 《儒教与道教》, 跨文明比较, 理想类型, 西方中心主义Abstract
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以跨文明比较范式探讨中国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理性化的关系。本文剖析了韦伯对儒教、道教的辩证分析,揭示其“宗教心态-经济伦理”因果链的内在逻辑,探讨其对现代性问题的解释路径。同时,批判性检视韦伯诠释过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偏差,反思了单向度比较范式的局限。通过对“理想类型”建构范式的解构,本文揭示了在抽象理论与具体文明间构建认知桥梁的路径,为全球化时代超越文明隔阂、实现平等对话提供哲学回应。研究既肯定韦伯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精辟剖析,也指出其结论的历史局限性,强调其问题意识的启发性,为理解西方现代性与东方传统之间的复杂张力提供理论支撑。
References
陈中权. 从《儒教与道教》看马克斯·韦伯对道家的误读[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5(03): 62-66.
顾忠华. 韦伯学说[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91.
黄长著, 孙越生, 王祖望. 欧洲中国学[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18-19.
苏国勋. 韦伯思想在中国[J]. 学海, 2021, (01): 68-80.
孙亦平.“即世而超越”:论道教的出世与入世——读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28(02): 22-28.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上册)》(最新修订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88、200.
朱熹.《朱子全书》(第22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756.
何蓉. 《儒教与道教》里的世界与中国[J]. 广东社会科学, 2020, (06): 175-183+ 259.
苏国勋, 黄万盛, 吴飞 等. 走出韦伯神话——《儒教与道教》发表百年后之反思[J]. 开放时代, 2016, (03): 11-62.
苏国勋. 重读《儒教与道教》[J]. 江海学刊, 2015, (01): 24-42.
任剑涛. 张力的存废:重思儒道互补的韦伯解释[J]. 文史哲, 2025, (02): 5-17+165.
何蓉, 何莹. 汉学史视域下的《儒教与道教》:文本基础、思想框架和方法意义[J]. 世界宗教研究, 2023, (02): 12-23.
[美]卡尔伯格 (Stephen Kalberg) 著, 张翼飞, 殷亚迪 译. 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今探[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108-110.
Downloads
Published
How to Cite
Issue
Section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赵汉章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