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小山河:旅迹与虚室的互译——候清诗歌探赜
DOI: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8.1232Keywords:
当代诗歌, 古典美学, 语言变构, 山水价值Abstract
自20世纪以来中国诗学的发展脉络,主要以欧风美雨的润泽、格物义理的探究、古典精神的回归和自然山水的描摹为四条主线展开,其中相互涉及影响、对峙和博弈,从而形成近40年汉诗相对繁盛的局面,不同年岁的数代文人,各自引作品为风格的旗幡,试图丰赡文化版图。候清作为当下诗坛最年轻的一批成员,写作态势既不同于以“非非”或“莽汉”为代表的口语群像,也近乎迥异于学院集群所包裹的“知识分子”写作路径,他以山水自然为道统,视古典情怀为理论资源,推动自身语言价值的建构。研究候清的作品及思想谱系,或将有利于对新生代诗学生态的剖析,并阐释部分镜鉴价值。
References
耿占春. 退藏于密[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34-35.
陈超. 汲取与掣肘——当代诗歌批评与文学(诗歌)史写作[J]. 燕赵学术2011(2):88-96.
郭萍. 当代中国哲学的情感主体理论——以李泽厚、蒙培元为中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155-167.
陈国球,王德威. 抒情之现代性:“抒情传统”论述与中国文学研究[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5.
耿占春. 恍惚之思,其中有道——读陈先发近作札记[J].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5(1):第16-26.
包慧怡. 格丽克诗歌中的多声部“花园”叙事[J]. 外国文学研究2021(1):51-63.
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52.
候清. 青城山(组诗)[J]. 西府2024(1):41-42.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20:398.
候清. 植物园锁记[J]. 诗词报2025(8):16.
江马益,周媛媛. “文学作为事件”:巴赫金文艺美学思想的新维度[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6):,84-96.
Chris Fitter,Poetry,SpaceLandscape:Toward A New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pp.42-43.
葛永海. 情理通融与灵心雅致:论吕祖谦的诗歌创作[J]. 浙江社会科学2013(7):137-142.
霍俊明. “诗路之诗”与空间诗学——读沈苇诗集〈水上书〉[J]. 文学报2025(7):11.
巫鸿. 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61.
夏中义. 重读克罗齐——从美学原理〉到〈美学纲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5-152.
(明代)项穆. 书法雅言[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41.
杨键. 长江水[M],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3页.
王德威. 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56.
李元胜. 无限事[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46.
程磊. 唐代的山林传统与隐逸精神价值蜕嬗[J]. 长江学术2025(4):78-89.
魏耕原. 谢脁山水诗审美时空的拓展[J]. 文学遗产2001(4):121-123.
沈沫.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演进——以文人绘画为例[J]. 哲学研究2025(3):159-171.
王晓平,夏冬. 主体形塑与形式生成的诗学探究——评吴晓东〈辽远的国土:中国新诗的诗性空间〉[J]. 现代中文学刊2024(5):151-159.
Downloads
Published
How to Cite
Issue
Section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高若栋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