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安代舞与蒙古族文化的内在联系及跨文化交流

Authors

  • 史建兴 包头师范学院

DOI: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7.1197

Keywords:

非遗, 安代舞, 蒙古族文化, 跨文化交流

Abstract

安代舞作为文化载体和符号,是蒙古族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蒙古族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发展历史、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一系列的剖析分析得知其与蒙古族文化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安代舞虽然是以蒙古族文化为根基产生出来的一种传统艺术,但是它也不断地有选择地吸收融合世界不同的艺术元素,并进行改造形成能够传递思想内涵以及表达内涵的新形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构成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现代话语体系,同时保持了传统艺术的真意,并且通过对它的传承有利于民众民族意识的培养和社会群体凝结力的提高。

References

朴永光.试探蒙古族安代舞之原型与变异[J].舞蹈,1998,(01):50-51.

楚歌.传统舞蹈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治理——以安代舞的实践考察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4,(06):82-91.

高小康.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非遗保护:分形传承与公共化[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1):25-32

巴·苏和,特日乐.蒙古族安代舞的文化内涵解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4-19.

徐英.论蒙古族舞蹈的宗教渊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王华.内蒙古科尔沁地区萨满教活动与安代歌舞的考察研究[J].人民音乐,2000,(10):24-27.

耿学刚.仪式歌舞中的和谐生态观——以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仪式歌舞研究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3):96-100.

萨出拉.社会变迁与传统安代的现代重构——基于库伦旗安代传承人和地方学者的口述与田野[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4):37-44.

纳日碧力戈. 《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0.

Connerton, P.How Societies Rememb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Turner, V.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 Aldine, 1969.

Durkheim, É.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Paris: Alcan, 1912.

Downloads

Published

2025-08-05

How to Cite

史建兴. (2025). 非遗视角下安代舞与蒙古族文化的内在联系及跨文化交流.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刊, 1(7), 7–10.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7.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