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从神话原型到数字分身的文化转译

Authors

  • 张蕊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 杜智雪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DOI: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6.1083

Keywords:

《哪吒之魔童闹海》, 符号解域, 动画电影, 德勒兹, 文化转译

Abstract

本文以现象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为研究对象,以吉尔・德勒兹“解域化—再辖域化”理论为核心框架,融合符号学与数字媒介学视角,对影片的符号生产机制展开跨学科剖析,探讨影片中角色、场景、道具等符号元素的解域机制及其文化实践。研究发现,影片通过“神话原型的心理解域”“数字媒介的记忆重构”“跨代际传播的符号博弈”三重路径,构建了传统IP与当代文化的对话场域。这种解域实践不仅实现了神话符号从“集体无意识”到“个体情感共鸣”的转化,更在技术迭代与代际冲突中重构了动画电影的文化表意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原型激活-媒介赋能-代际协商”的创新范式。

References

数据来源于猫眼专业版(2025年全球票房统计)

Gilles Deleuze & Félix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M]Brian Massumi,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7, 1-25.

BATCHELORG K. An introduction to fluid dynam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5-46.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89-112.

张同道.《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34-256.

Downloads

Published

2025-07-03

How to Cite

张蕊, & 杜智雪. (2025). 《哪吒之魔童闹海》:从神话原型到数字分身的文化转译.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刊, 1(6), 10–13.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6.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