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们”:《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文标题中的国家认同形塑探析
DOI: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6.1043Keywords:
《人民日报》, 我们, 话语, 国家认同, 共同体Abstract
国家认同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话语可以作为国家认同塑造的一种媒介和一种方法。通过对2021年至2023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文涉“我们”话语的标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们”是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形塑国家认同的一个关键话语,在国家认同形塑中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话语是一种建构性的力量,《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其微信公众号推文标题及内容,在构建“我们”的过程中,为读者营造出“共同体”的感受,最终实现国家在场的可能和国家认同的形塑。
References
周建新,郝国强.人类学的东南亚研究:概念、成果与挑战[J].民族研究, 2018(6):13.
赵建波.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22.
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 2013(8):25.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5.
卿志军.社交媒体时代主流传媒对我国社会的认同性整合[J].今传媒,2017,25(4):3.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06-113.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
崔榕.“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J].理论月刊,2010,(09):42-44.
郭建斌.在场:流动电影与当代中国社会建构[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2.
阎嘉.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 2006(9):5.
MichaelAgnes,Agnes.韦氏新世界大学词典[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708.
阎嘉.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 2006(9):5.
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7(02):83-88.
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7(02):83-88.
胡春阳. 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复旦大学,2005.
赵为学.论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理论的建构[D].上海大学,2009.
胡春阳. 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复旦大学,2005.
胡春阳. 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复旦大学,2005.
王卫红,张彤.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J].青年记者,2006(14):56-57.
李朝辉.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J].探索,2023(03):65-75.
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J].开放时代,2008(3):14.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
Downloads
Published
How to Cite
Issue
Section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白杨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