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联结强度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普通高中生抑郁程度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2数据的实证分析
DOI: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5.1012Keywords:
亲子联结强度, 学业自我效能感, 抑郁,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Abstract
揭示亲子联结强度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普通高中生抑郁程度的影响,为“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协同干预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22年全国数据,筛选366名普通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CES-D 8量表评估抑郁程度,构建多维指标体系测量亲子联结强度(关系质量、信任程度)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满意度、压力感知、自我优秀度评价、学生干部适任性评估),运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变量关联。结果:受访者抑郁检出率为26.23%(CES-D8总分≥7分),过去6个月与父母关系质量(β=-0.52, P=0.008)及对父母信任程度(β=-0.45, P<0.001)均显著负向预测抑郁程度,即时互动质量保护效应更强,学业自我效能感方面,学业压力感知是抑郁核心风险因子(β=0.96, P<0.001)。结论:亲子联结通过动态互动与长期信任双路径缓解高中生抑郁,学业压力特异性驱动心理风险,二者共同构成家庭-学业系统的差异化作用机制。建议家校协同干预优先提升亲子互动质量、重构压力认知策略,为高中生抑郁防控目标提供靶向路径。
References
Friedrich M J. Depression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isability around the world[J]. Jama, 2017, 317(15): 1517-1517.
杨之旭,彭海云,辛素飞.疫情后期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变迁趋势及其潜在因果: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2024,56(04):482-496.
牟帮军.中小学生抑郁的变化趋势及其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D].贵州师范大学,2024.
刘贤臣,郭传琴,王均乐,等.高中生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01):24-26+48.
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02):250-252.
俞国良,李建良,王勍.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18,39(03):110-117.
龚芳敏,易培,吴一波.媒介使用行为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家庭健康和自我效能的链式中介作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06):124-136.
汤佳怡,付成妤,徐慰.青少年家庭功能对抑郁和社交焦虑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J/OL].心理发展与教育,2025,(05):701-709[2025-04-29].
李思迅,王美雯,杨燕平,等.情绪调节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焦虑/抑郁症状:社交问题的中介效应和家庭功能的调节[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55(02):346-352.
杨庆平,沈梓锋,赖雪芬.高中生化学学业求助行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化学学习焦虑的关系:个体中心的视角[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07):93-100.
杨青松.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02):414-420.
汤舒俊.基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团体辅导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干预实验[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2):92-96.
罗荣,陈京军.初中生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外语焦虑的预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02):300-302+305.
王小华,吴双虹.化“数字”为“数治”:数字素养与村民社会治理参与[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6(01):62-71.
孔玉皓,马宁,李晓谕,等.抑郁状态及其变化与生育意愿的关联性——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育龄人群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5,41(01):61-67.
Missinne S, Vandeviver C, Van de Velde S, et al.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of the CES-D 8 depression-scale among the ageing population in eleven European countries[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4, 46: 38-47.
Briggs R, Carey D, O’Halloran A M,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8-item Centre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in a cohort of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 data from The Irish Longitudinal Study on Ageing (TILDA)[J]. European Geriatric Medicine, 2018, 9: 121-126.
栾新红.大数据视角下中小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1.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赵景欣,刘媛.留守青少年抑郁的发展轨迹:亲子分离和亲子联结的作用[C]//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21:50-51.
王华栋,王卉,廖巧毅,等.亲子联结问卷的修订及在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护生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52):28-29.
Balázs J, Miklósi M, Keresztény Á, et al. Adolescent subthreshold‐depression and anxiety: Psychopathology,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ncreased suicide risk[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13, 54(6): 670-677.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03):13-29+188-189.
陈鹏,李铭泽.分割抑或趋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教育期望性别差距的城乡比较——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4):34-42.
唐梅.亲子互动质量与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4.
张玉沛,郭本禹.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28(01):66-70+123.
朱佳颖.依恋理论述评及展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08):98-101.
洪彩云.父母教养方式、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21.
杨静.论不同家庭结构中的亲子关系[J].中国德育,2020,(04):41-44.
徐超凡.家庭治疗对“问题少年”的心理干预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7.
李小静,李曙亮.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20):64-66.
杨雄.社会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结构、关系与功能[J].中华家教,2023,(02):8-15.
林皎.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J].文化学刊,2024,(06):148-151.
季文婕.初中生学业压力与学习满意度的关系[D].延安大学,2018.
Downloads
Published
How to Cite
Issue
Section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于文丽, 陆泳仪, 葛蒲, 杨赛儿, 张瑞峰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