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现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有着诸多特质,这些特质的演变乃是基于两希文明的相互交融完成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中世纪晚期对于托马斯主义的“存在类比统一性”的哲学方案的解体,缔造了对于人性和自然的新的眼光,从而铸造了现代社会的哲学基础。本文试图分析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对于“存在类比统一性”的辩护,反驳出发,勾勒出古今之变过程中,传统的托马斯主义如何解体,以及如何形成了一种堕落的自由意志的人性观,缔造了一种“异乡客”的我思理论,最终建构了一个全新的“自然”概念,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References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五卷[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
圣多玛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第一册:论天主一体三位).中华道明会/碧岳学社联合出版。
库萨的尼古拉:《论隐秘的上帝》,李秋零译,三联书店,1996年11月第一版。
库萨的尼古拉:《论有学识的无知》,尹大贻、朱新民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2月第一版。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蒋戈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海德格尔著;孙周兴编译.《存在的天命: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文选》[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
皮埃尔··阿多:《伊西斯的面纱——自然的观念史随笔》,张卜天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马歇尔·萨林斯. 《甜蜜的悲哀:西方宇宙观的本土人类学探讨》[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年。
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著, 张卜天译.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年版。
玛格丽特·J·奥斯勒著, 张卜天译. 《重构世界: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欧洲的自然、上帝和人类认识》[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年版。
彼得·哈里森著, 张卜天译. 《人的堕落与科学的基础》[M]. 商务印书馆·, 2021年版。
阿摩斯·冯肯斯坦著, 毛竹译. 《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17世纪》[M]. 三联书店, 2019年版。
[英]R.G.柯林武德, 吴国盛(译). 《自然的观念》[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吴国盛·. 《由史入思:从科学思想史到现象学科技哲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
赵敦华. 《中世纪哲学长编》[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3。
舒红跃 张清喆 著. 《西方技术思想史》[M]. 人民出版社, 2019.
晋世翔.近代实验科学的中世纪起源——西方炼金术中的技艺概念[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41(08):1-8.DOI:10.15994/j.1000-0763.2019.08.001.
马松红.论类比在上帝言说中的适度与界限——一种基于问题及其历史的省察[J].基督教学术,2018,(02):266-281+459.
赵中华.存在类比统一性与存在意义问题的现身——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何以成为存在意义问题[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01):137-142.DOI:10.13582/j.cnki.1672-7835.2020.01.019.
雷思温.从“羁旅者”到“我思”:中世纪晚期思想与近代哲学的主体性革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64(05):25-35+235.DOI:10.15939/j.jujsse.2024.05.zx3.
雷思温.类比的崩溃:中世纪晚期的单义性革命与一本二元问题[J].哲学研究,2022,(05):106-117.
吴国盛.走向宇宙与安居大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9(04):12-21+228.DOI:10.13613/j.cnki.qhdz.003368.
吴国盛.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J].求是学刊,2004,(06):33-40.
吴国盛.世界的图景化——现代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J]. 科学与社会,2016, 6(1):43-73.
郝刘祥.自然的数学化 关于科学革命编史纲领的探讨[J].科学文化评论,2014,11(05):5-23.
朱清华.海德格尔对古希腊physis的诠释[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6,(01):119-146.
Simon Schaffer, Steven Shapin(1985).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escartes, R. (1984).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 Volume 1.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