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主播与真人主播:一项语言审美视角的探析
PDF (简体中文)

Keywords

AI主播
真人主播
语言审美
语音美学
跨文化比较

How to Cite

牛勇博. (2025). AI主播与真人主播:一项语言审美视角的探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刊, 1(2), 422–426.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2.670

Abstract

本研究从语言审美的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主播与真人主播的表现,并研究了不同语言体系(英语、汉语和日语)的语音美学特征。 研究表明,真人主播在情感表达、语音韵律和人文价值方面更具优势,而 AI 主播尽管通过语音合成技术不断改进,但在审美方面仍存在限制。 真人主播能够通过声音创造更具文化深度的表达,而 AI 主播难以再现这种美学体验,因为语言审美在汉语中不仅表现在声调和节奏上,而且还强调“意境”、“情致”和“韵味”等诗性特征。此外,不同语言体系的美学标准影响了观众对 AI 主播的接受度。例如,英语强调重音和节奏,而日语则强调音节均衡和敬语体系的韵律特征。 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语言用户的审美需求,人工智能主播未来的发展应结合汉语语言的美学特征。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2.670
PDF (简体中文)

References

赵玉明. 中国广播电视通史[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196.

祝捷, 钟威虎. 中华有声语言审美范畴溯源——基于一种媒介考古的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3, 45(07): 93-101.

耿艳丽. 谈有声语言表达提升美学价值的途径[J]. 开封大学学报, 2008(2): 2. DOI: 10.3969/j.issn.1008-343X.2008.02.019.

张健. 语音的美学: 刘勰的声律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1(1): 96-108.

范藻. 在“嗟叹”与“咏歌”之间 ——有声语言如何成为“艺术”的美学解析[J]. 中外艺术研究, 2021, (3): 45-53.

曾志华, 卢彬. 中国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现代传播, 2023, 45(6): 123-130.

王宇. 声乐艺术中的音色审美探析[J]. 公务员期刊, 2023, (5): 78-82.

刘娜, 黎樟浩, 吴晔. AI主播与真人主播的播报效果研究[J]. 青年记者, 2023(06): 58-61. DOI: 10.15997/j.cnki.qnjz.2023.06.019.

冯子萱, 舒永芳. AI主播vs真人主播:一项基于受众感知的实验研究[J]. 中国新闻评论, 2024, 5(3): 16-25. DOI: 10.35534/cnr.0503002.

张莎莎. 人工智能时代AI主播的伦理审视和风险规避[J]. 当代电视, 2022(5): 84-87.

王珊. 人工智能语音在新闻播报中的应用与挑战[J]. 现代传媒, 2023, 41(4): 45-52.

王芳. 英语语音的重音节奏特征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3, 55(4): 78-85.

李明. 英汉语音对比研究:从重音到声调的语言审美差异[J]. 语言研究, 2022, 40(6): 102-110.

张伟. 英语语音中的音质与音调变化及其情感表达[J]. 外国语, 2023, 46(2): 59-66.

赵欣. 汉语声调的音高变化及其在语言美学中的作用[J]. 语言学论丛, 2024, 37(1): 88-95.

陈晨. 跨语言语音学视角下的英汉节奏模式研究[J]. 语音学报, 2023, 12(3): 47-55.

李双. 日语中的敬语研究[D]. 吉林: 吉林大学, 2011.

崔亚蕾. 日语敬语在表现说话人“品位”方面的作用研究——以日剧中的人物对话为例[J]. 日本问题研究, 2016, 30(1): 71-80. DOI: 10.14156/j.cnki.rbwtyj.2016.01.008.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牛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