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社交领域的转移、身份构建与认同
PDF (简体中文)

Keywords

新闻传播
社交媒体
苗族文化
公共社交
身份认同

How to Cite

文屿同. (2025). 公共社交领域的转移、身份构建与认同: A Study of Social Media Use in Miao V中国贵州黔东南苗族村落社交媒体使用研究illages in Southeast Guizhou, China.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刊, 1(2), 348–352.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2.650

Abstract

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通讯设备的普及,较为封闭的苗族村落也逐渐融入了更广泛的信息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不仅为苗族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资讯,还在无形中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采用田野调查方法,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的普及与使用对苗族人带来的各种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改变了苗族人传统的社交空间,同时也使得苗族传统习中的文化内核俗逐渐消失。另外,苗族人通过对社交媒体的使用而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导致他们民族文化的自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然而,社交媒体在给苗族文化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苗族人搭建了一个新的“精神社区”,这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苗族人的身份认同和凝聚力。研究旨在增强社会大众对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强调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双刃剑,既能推动文化传播和创新,也可能带来文化的弱化和丧失。因此,如何在社交媒体的使用中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2.650
PDF (简体中文)

References

吴正彪.苗族语言文字的发展状况及苗文推广普及的困境与出路管窥[J].文山学院学报,2012,25(1):73-77.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曹卫东,王晓玨,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4.

百度百科.(2024). 报德村. 百度百科. [2024-9-1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A%A5%E5%BE%B7%E6%9D%91/15885247

陈翔.论媒介系统与身体之关系——基于A·哈特的“媒介系统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9):159-162.

谢鹏,张扬.基于GIS的贵州省民族村寨空间分布格局[J].数字化用户,2020(33):133-135

陈沛照.从一个苗族村落的教育民族志反思中国边远民族地区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0):13-19.

温士贤.流动中的家与社会:一个苗族家庭的迁徙史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8):43-49

钱应华.苗族“芦笙舞”引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的探讨[J].体育科技,2012,33(03):136-138.

苗珊珊,吴曦,许增巍.数字治理新实践:虚拟公共空间何以促进村民公共事务参与——基于乡村微信群的实证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3(1):23-34.

黄鑫楠,孙斌栋,张婷麟.地理距离对互联网社会中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J].地理学报,2020,75(4):722-735

王思斌. 社会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9.

赵利生,马志强.精神社区及其现实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19,(02):86-93.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5(01):21-27.

信鸽.网络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J].巢湖学院学报,2010,12(1):35-38.

肖玲聪, 崔海亮. 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心理研究[J]. 理论探讨, 2022(2): 1-12.

袁靖华.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6):20-25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文玙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