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共情传播视角下大型体育赛事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以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为例
PDF (简体中文)

Keywords

跨文化共情传播;哈尔滨亚冬会;国际传播;文化认同

How to Cite

李一, & 李佳凯. (2025). 跨文化共情传播视角下大型体育赛事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以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为例.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刊, 1(2), 30–35.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2.493

Abstract

本研究聚焦于2025年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国际传播策略,探讨如何通过共情传播推动跨文化认同的形成。研究认为,跨文化共情传播不仅能够促进全球观众对赛事的情感认同,还能突破文化隔阂,增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情感共鸣。本研究从情感触发、文化认同理论视角出发,分析赛事传播中的情感驱动力,探讨如何通过故事化叙事、媒介平台协同以及技术传播等多维策略,打破传统传播局限,创造更广泛的跨文化共识与情感共鸣,提升赛事传播的情感深度和全球影响力。本研究为大型体育赛事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以期对未来赛事传播中的跨文化共情策略提供方法与思考。

https://doi.org/10.70693/rwsk.v1i2.493
PDF (简体中文)

References

齐良博.(2023).大型体育赛事与传播媒介互利关系及优化路径分析.记者摇篮(08),12-14.

赵新利.(2021).共情传播视角下可爱中国形象塑造的路径探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9),69-74.

钟新,蒋贤成&王雅墨.(2022).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共情传播: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策略及效果分析.新闻与写作(05),25-34.

贺伯特·博德&黄水石.(2023).面向情感彰显说服力的修辞学.汉语言文学研究(02),90-97.

李文娟.(2009).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与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12),126-129+185.

周修研.(2010).浅析涂尔干集体意识理论——以《社会分工论》中的集体意识为例.中国电力教育(S1),240-242.

邓祯.(2023).跨媒介叙事: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升维.中国编辑(10),79-84.

谭天&张子俊.(2017).我国社交媒体的现状、发展与趋势.编辑之友(01),20-25.

朱杰&崔永鹏.(2018).短视频:移动视觉场景下的新媒介形态——技术、社交、内容与反思.新闻界(07),69-75.

喻发胜& 张玥.(2020).沉浸式传播:感官共振、形象还原与在场参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2),96-103.

张兵娟.(2010).电视媒介事件与仪式传播.当代传播(05),29-32.

江厚杰&俞鹏飞.(2022).我国冰雪运动文化国际传播价值、困境及路径.体育文化导刊(07),33-38.

马龙&李虹.(2022).论共情在“转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机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2),77-83.

陈瑛.(2003).“东方主义”与“西方”话语权力——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反思.求是学刊(04),29-33.

喻国明&易艳.(2014).对冲偏见:关于国际传播的策略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119-123

张昆& 张晶晶.(2022).动之以“情”:国家形象传播的情感回归.中国编辑(11),33-37.

刘康.(2019).“去中心化—再中心化”传播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双重困境及建构路径.中国青年研究(05),102-109.

李斌.(2017).新闻传播“去中心化”趋势与“中心再造”路径.传媒(24),37-39.

伍海英.(2010).“编码——解码”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新闻爱好者(02),4-5.

习近平.(2017-01-20).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002.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opyright (c) 2025 李一, 李佳凯